去年我國的制造業又交出了一份靚眼的答卷,從進出口貿易額就能看出來,2021年按美元計價的外貿規模首次突破了6萬億美元,在工廠企業全力開工滿負荷運轉的同時,與之相對應的是,制造業的用工缺口問題也顯得更加突出。
在臨近年關之時,很多人踏上了返鄉之旅,這個時候工廠企業的老板們又開始為招工留人而發愁了,尤其是在春節前后,工廠用工的緊張局面還會更加明顯,所以在這段時間里,我們經常能在媒體上看到工廠老板們絞盡腦汁努力招工的報導。
招不來與留不住是當前制造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這幾年國內的勞動力市場一直面臨著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窘況,一方面是求職者難以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去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當年城鎮新增勞動力有1400多萬,這其中大學畢業生達到了900多萬,這個數據還不包括每年回來的大批海歸學子,因此每年的畢業季都會被形容為歷史上最難的就業季。
另一方面制造業每年都有很多空缺的崗位無人問津,除了大量的普通工作崗位以外,制造業尤其缺乏有經驗的技術工人和高級復合性專業人才,而且每年制造業的人員流動量也比較大,如中智咨詢的調查顯示,2020年藍領員工平均的主動離職率接近30%,當前技工隊伍已呈現出了人員構成老齡化的苗頭,存在著可能會出現人才斷層的隱患和風險。
這就像硬幣的正反面,一面是老板們為招工而頭疼不已、叫苦不迭,另一面是90后、00后的年輕人紛紛涌入外賣、快遞、網約車等靈活就業用工市場或者是投身于互聯網、數字新經濟的浪潮之中。
目前制造業所面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從短期來看,必然會加快低端制造業向海外轉移的速度,從長遠來看,必然會影響到我們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進程。
趙先生的工廠專門生產手機配件,自去年底他就開始忙活起今年的招聘工作了,除了線下的人力資源市場以外,他時不時地還要在線上的各種招工渠道上發點信息,即使如此,趙先生估計今年節后開工能招到60%至70%左右的工人就算不錯了。
雖然說現在有了互聯網,招工的渠道比以前多了很多,公司的時薪也從20元漲到了30元,再加上免費的膳食和住宿,但趙先生感覺招工的效果還是一年不如一年。
而且他還發現了一個問題,目前廠里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少,90后寥寥無幾,80后在廠里已經算是年輕力量了,即使如此,80后員工也不多,相應地中年以上的工人則是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似乎已成為了一種趨勢,趙先生有時候在想,如果工廠能一直繼續下去的話,再過十年,廠里連我在內,都是50、60歲的大叔了。
趙先生所面臨的問題只是制造業招工難現象的一個縮影而已,去年國家統計局曾面向9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做過一次調查,其數據顯示,有大概44%的企業反映招工難是企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這個比例也是近幾年來最高的。
從趨之若鶩到避之不及,制造業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尷尬之中
有人認為制造業招工難是由于勞動力人口減少導致的,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我國的勞動力人口(15 至 59 歲)在2020年也只比十年前下降了4500萬人左右,因此勞動力人口減少只是客觀原因之一。
從熱火朝天的互聯網經濟,與制造業招工難之間形成的鮮明對比中不難看出,根本原因還是想當白領的人多,愿做藍領的人少,這一點在年輕人中體現得尤其明顯,Wind數據顯示,30歲以下農民工的比例已從2008年的46%逐步下降到了2020年的 23%。
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不想去工廠,「于見專欄」認為,大致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是制造業總體上存在著工作強度比較大、工作環境相對比較差、工作節奏單調乏味、福利待遇普遍不高、個人發展前途受限等特點,工廠里高體力低腦力的重復性工作,難以讓人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制造業工人的月平均工資為5000元多一點,如果再除去技術類工種的工資,普通工人的工資水平就更低了,即使拋開工資待遇和個人成長前景這兩個因素不談,有不少人寧愿工資少一點,也要選擇一份體面、環境好、相對輕松自由的工作。
前不久中青校媒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00后找工作看重的三大因素是成長、價值感和高薪,很顯然,當前大多數的工廠企業基本上與這3點無緣,在過去的十年里,一線工人的工資水平并沒有得到大幅度地提升,重復性的流水線工作幾乎不能給工人帶來成長空間和價值感。
二是在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與數字智慧經濟的影響之下,制造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的轉型升級變革,企業對技工類人才的需求在迅速增加,而人才供需缺口也在同步增長,有數據預計,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10大重點領域的人才總量將會超過6000萬人,屆時人才供需缺口將接近3000萬人。
也就是說,到那時這些領域的工廠企業將會有差不多一半的崗位招不到人,一邊是工廠企業缺人,而另一邊是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更青睞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行業,去年下旬《中國青年報》在國內職業院校的學生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受訪學生畢業后不愿意當藍領。
三是相比制造業,青年勞動力更青睞門檻低、收入不錯、相對自由的快遞、餐飲外賣、網絡主播等行業,我們經常能在社交媒體上刷到某某外賣騎手月薪過萬這樣令人怦然心動的礪志新聞,也經常能看到工廠老板們的抱怨和無奈。
有數據表明,全職從事外賣快遞及網約車的從業人員月平均收入達到了6000多元,在一二線城市就更高了,可達8000至10000元左右,相比之下,制造業的整體工資水平明顯偏低,很難留住勞動者。
可以說,近幾年迅猛發展的各種新業態,在年輕人中間產生了巨大的虹吸效應,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目前僅外賣和快遞行業的勞動者人數就在千萬人以上,而且從事各種靈活就業工作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之中,這一增一減的數據同時也表明制造業陷入了更加進退維谷的尷尬之地。
化解招工難與用工荒的關鍵在于經營者的思維方式要因勢而變
前不久人社部發布了2021年3季度全國最缺工職業的排行,位列前100位的職業中就有58個與生產制造業相關,而幾個月前的1季度這一數據為42個,短短半年光景,就增加了16個,如儀器儀表制造工、焊工、車工等職業,都位于榜單的前列,屬于非常缺工的狀態。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招工難問題也需要一步一步地來,「于見專欄」認為,現在的當務之急是需要營造出全社會普遍認同的行業優越感,通過建立并完善與制造業相關的長效激勵機制,以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各種類型的專業人才加入到制造業大軍中來。
首先良好的職業前景和高薪激勵的方式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拴心留人辦法,福利待遇好的職業或崗位,其從業者的社會地位和榮譽感相應也比較高,年輕人自然也會趨之若鶩。
在這方面職業院校若能緊密結合大型企業的需求開展職業教育自然就更有優勢,去年12月央視財經曾報道,現在很多中高級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往往在畢業之前就已經被各大企業提前簽約預定了。
其次是把握時代機遇,培養各類人才,加強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是緩解技工人才短缺問題的最佳途徑,要培養人才,首先就要吸引人才,去年12月初,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意見》。
其中明確了要把職業本科納入現有的學士學位工作體系,職業本科和普通本科的證書具有同等的作用和價值,比如在考研、考公等方面都是國家相關部門同樣認可的,相信隨著職教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會有更多的學生會加入到職業教育的學習中來。
最后是在向新經濟和新就業模式的轉型過程中,制造業自身也要加快轉型升級的速度和力度,一方面招工難、能耗高的低端制造業可以分步向東南亞、南亞、非洲等海外市場轉移。
空余的勞動力可以向第三產業轉型,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的職業教育及技術培訓,使工人成為掌握現代生產組織及服務能力的新產業工人或新技工,從而使有限的人力資源能發揮出最大化的生產效益。
另一方面制造業需要加快邁向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的前進步伐,從大型企業開始,廣泛建立起高度智能化和數字化的機器人工廠,或者不斷提升工廠生產制造流水線的無人化、自動化水平,并從根本上改變制造業的生產組織模式。
例如美的在廣東順德的工廠,由于大量使用了基于5G技術的庫卡機器人,原來一條作業線需要70個崗位,現在只需42個,在組織效率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員工數量還能夠進一步減少。
當然,自動化設備的普及對現代職業教育、職業技術學校和各種技能培訓機構的要求也更高了,需要工廠企業和職業教育體系之間建立起更加高效密切的工學協作及產教融合關系。
結語
當前制造業前進的勢頭就像順流直下三千里的航船,既要一往無前,又要小心礁石漩渦,這其中招工難的問題就是制造業前進路上最大的麻煩,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是要轉換經營者的思維方式。
我們應當看到,人口紅利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生產模式轉變已經是大勢所趨,單純通過招聘廉價勞動力和不斷壓低人工成本來獲取競爭優勢的認識已經是不合時宜了。
未來就業市場發生的新變化,將會給制造業帶來兩個顯著的改變,一個是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設備的廣泛使用,另一個是制造業對勞動者能力素質的要求也會更高,而這一切的變化及其解決之道又盡在經營者的思維與眼界之內。
本文來自 潮起網「于見專欄」,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