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智能裝備市場規模為2.5萬億元。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預計,到2025年,中國智能裝備市場規模將達到49,500億元,接近5萬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預測
機器人是智能裝備的代表,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各項政策鼓勵機器人企業發展。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成3~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
各地積極響應號召,發展機器人產業,制定當地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建設機器人產業集群。高工機器人根據公開信息,對以下城市的機器人產業發展狀況以及相關政策進行了整理。
深圳
《深圳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對包括高端制造裝備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技術攻關。具體來說,要聚焦工業母機、智能機器人、激光與增材制造、精密儀器設備等四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重點在高端數控機床、機器人智能感知與交互技術、激光芯片、立體印刷術、精密儀器設備核心器件、高端通用科學儀器、建筑機器人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
目前,深圳已建成南山機器人產業園、智能機器人產業園、寶安機器人制造產業園等多個機器人產業園。
落地的機器人企業包括匯川科技、大族機器人、華數機器人、眾為興、越疆科技、斯坦德機器人、博邁機器人、慧靈科技、如本科技、視科普、藍芯科技、優艾智合、優必選、今天國際、佳順智能、勱微機器人、未來機器人、怡豐機器人、朗馳欣創、華成工控、海柔創新、珞石科技、隆博科技、鴻栢科技、奧比中光、雷賽智能等。
佛山
《佛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加快培育智能制造裝備及機器人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集群產值規模接近3000億元。深入實施“機器換人”計劃,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加工設備等智能裝備在制造業廣泛應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到2025年累計推廣工業企業應用機器人達3.2萬臺。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底,三龍灣順德片區全年引進項目數量12個(含掛牌項目),計劃總投資105.6億元。
布局佛山的機器人企業有:庫卡、博智林、中大力德、埃斯頓、華數機器人、增廣智能、藍胖子機器人、隆深機器人、隆崎機器人、非夕機器人、嘉騰機器人等。
廣州
《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定下了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增加值,從2020年的509億元增長到2025年700億元的發展目標。
目前,廣州已構建起黃埔智能裝備價值創新園、南沙慶盛人工智能價值創新園、大崗先進制造業基地等機器人產業園。
落戶廣州的機器人企業包括:昊志機電、廣州數控、明珞智能、瑞松科技、巨輪智能、中設股份、發那科、廣州耐為、忠智機器人等。
東莞
2014年起,東莞開始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同年成立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稏|莞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將智能制造裝備作為重點發展領域。
目前,在東莞布局的機器人企業包括拓斯達、李群自動化、固高科技、天機機器人、松靈機器人、本末科技、逸動科技、云鯨智能等。
上海
《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核心基礎零部件產業化突破數量達到300項、市級特色產業園區達50個左右、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提高100臺/萬人。
上海機器人領域的產業布局主要集中在寶山、浦東及嘉定等區域,上海寶山區的機器人產業園、張江康橋機器人谷、嘉定北虹橋智能制造產業園等是重點集聚區,產業特色明顯。
目前,在上海布局的機器人企業有:新時達機器人、節卡機器人、中科新松、艾利特機器人、圖漾科技、星猿哲、仙工智能、大界機器人、快倉智能、發那科、ABB、庫卡、賽赫智能等。
常州
常州市武進區在2021年出臺了《武進機器人產業鏈卓越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3)》。計劃到2023年,全區機器人產業鏈企業數量突破100家,產業規模突破100億元,培育3家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企業,上市和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8家。
2022年2月8日,常州市武進區政府發布“《關于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政策解讀”,提出力爭到2025年,全區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形成完善的研發、檢測、制造、集成應用產業體系,并明確設立專項資金引導產業發展。
為推動機器人企業發展,《武進區金融支持機器人產業政策(第一批)》設置了專項融資產品“領航?!?,授信規模達3億元,為納入全區“白名單”的機器人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項目貸款,單戶貸款額度最高3000萬元。建立“領航?!闭L險補償資金池,可對貸款損失實行風險共擔機制,政府、銀行、擔保公司三方構建20%、20%、60%的風險分擔模式。
目前已落戶常州的機器人企業有:安川、納博特斯克、金石、快克、節卡機器人、遨博等。
南京
南京市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361家規上人工智能產業鏈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49.63億元,同比增長10.1%。其中,規上工業機器人制造行業企業全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0%以上。
《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將重點發展多關節工業機器人,到2025年,新醫藥與生命健康、人工智能2條產業鏈規模達到五千億元,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智能電網、軌道交通、智能制造裝備等5條產業鏈整體實力進入全國前列。
落戶南京的機器人企業有匯川技術、埃斯頓、極智嘉等。
成都
《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成都將突破一批智能制造核心和共性技術,研發一批智能制造關鍵裝備,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關鍵裝備及核心部件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
成華區打造的金地威新·成華人工智能創新基地,占地111畝,總建筑面積達29萬㎡,總投資達50億元,以工業智能機器人為核心,聚焦工業互聯網、工業設計等人工智能新經濟產業?;亟ǔ珊?,擬引進企業90余家,達產后年產值約100億元。
布局成都的機器人企業有:卡諾普、成焊寶瑪、埃斯頓、航發機器人等。
重慶
《重慶市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2021-2025)》提出,到2023年全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突破500億元,到2025年突破800億元,建成國內一流的機器人應用示范基地和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區。
目前重慶機器人企業已達 300 多家,初步形成了集研發、整機制造、系統集成、零部件配套和應用服務于一體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鏈雛形。工業機器人企業已突破 120 家。
落戶重慶的機器人企業有:華數機器人、川崎、庫卡、ABB、發那科等。
沈陽
《沈陽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提出,將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機器人 +”工程,重點發展工業智能機器人、無人機、醫療手術機器人,瞄準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智能汽車、工業軟件與控制平臺4個重點方向,實施智慧醫療工程、智慧城市工程、智慧語言工程,面向政務、城管、旅游、教育、養老5個領域實施應用示范。預期到2025年,機器人產業完成總產值180億元。
在沈陽布局的機器人企業有新松機器人、通用機器人、大族賽特維、維頂、眾拓等。
青島
《青島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機器人產業納入重點發展產業,將推動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集成應用、配套服務全產業鏈發展,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
目前,青島高新區已初步形成了以國際機器人產業園為主要基地的優質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引進優質機器人產業鏈項目200余個。
落戶青島的機器人企業有:ABB、安川、發那科、那智不二越、新松、軟控集團、科捷機器人、寶佳等。
文章來源:高工機器人。